在网上查一下医生感染,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医生被感染的案例,这是网上的,实际上哪个医院领导都不愿意把这些是张扬出去,哪个医生被感染了以后愿意把事情公布与众的,特别是感染了艾滋病,说不清道不明,还可能面临被医院解聘、家人不理解、异样眼光的透视、、、。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引起有的医院高层的重视呢,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为了减少医院成本是主要的。

在这个图片中医务人员口罩、防护服、帽子、手套都戴了,但忽视了最主要的面部、颈部暴露在外,一旦患者的血液、体液飞溅到患者的眼睛里,被传染的可能性很大,这就需要补加一个防护措施,佩戴防护面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防护面罩起到隔离的作用,不会被飞溅到面部,防止被患者传染。
防护面罩在什么环境下使用呢?
1)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4)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医药使用一次性防护面罩,使用后必须按照医院规程处理废弃面罩。
目的:在医院范围内,减少血液、体液和其它途径传播的危险,防止医务人员、探视者和病人暴露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之中,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及防止医务人员将感染传播给病人、探访者和其他的工作人员。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特殊预防:特殊预防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的附加预防。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主要有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护目镜、防护面罩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d)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e)每次使用后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处理。
4、 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a)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b)使用后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
当下列情况,如做侵入性操作、接触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医护人员本身感冒等,应正确选择不同的护目口罩并正确佩戴。
外科护目口罩:
a)适用于侵入性操作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防护,以及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手术、体腔穿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及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飞沫隔离: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脑等。
b)外科护目口罩的佩戴方法:将有色的一面向外佩戴,防护镜片向上;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镜片护住额头和眼镜,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是铝条鼻夹和海绵鼻夹充分贴近皮肤,防止哈气向上流动致使眼镜模糊不清。